2005/12/28

一個瘋子Jaap Blonk



Jaap Blonk
Contemporary Poetry
Dutch
荷蘭籍聲音實驗詩人雅普.布朗克
其嘴上的花樣,喉間的風雲,是達達聲音詩歌和英/歐自由即興的混合體
要有心理準備
否則聽了可能會想吐
抓狂試聽

2005/12/27

phonography



一群聲音藝術家的 directory整理的很齊全,主要都是以實景錄音作為聲音的
作曲來源,有些作品可供聆聽歐!
phonography

SPUNK / EN ALDELES FORFERDELIG SYKDOM



挪威女子實驗電音團體SPUNK2005最新專輯,聽了會上癮歐!
試聽新牒

我是瞎子

曾經從惡夢中驚醒的一個經驗
假如有一天
世界沒有任何光亮且只剩你獨自一人
你會懷疑自己是瞎子還是這世界停了電?
然而始終
都不會有人告訴你答案...

2005/12/05

『巴黎的憂鬱』

在書中波特萊爾以詩的濃縮與精練來寫散文,精華犀利而繁複的意象,凝斂在精簡的文字之中,字裏行間散發的濃郁的美感,叫人徘徊不忍離去,諷刺性的半自傳小說題材,優美細緻的畫面,譜出了群眾孤獨的多重變奏曲。
波特萊爾敏銳的感性,放蕩而頹廢的生涯激發了他靈感的天才,『巴黎的憂鬱』便是他才華縱橫下的結晶。  此書由50篇散文構成,包括:異鄉人、小丑與愛神、也女人與可愛的情婦、寡婦們、旅遊的誘惑、仙女的禮物、黃昏、孤獨、慷慨的賭徒等等。  

在書中波特萊爾以詩的濃縮與精練來寫散文,精華犀利而繁複的意象,凝斂在精簡的文字之中,自李行間散發的濃郁的美感,叫人徘徊不忍離去,諷刺性的半自傳小說題材,優美細緻的畫面,譜出了群眾孤獨的多重變奏曲。波特萊爾是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的詩人及藝術評論家。他於一八二一年生於巴黎,是一位畫家的兒子,幼年喪父,母親再嫁,他因愛母極深,因此母親的再嫁使他對世界懷著反叛及怨恨的心理。他有奇異的趣味,異國的情調,並具有魔鬼主義、唯美主義、但丁主義的傾向,而過著一種豪華頹廢的生活,最後她貧病交迫,抑鬱而終。

[ 他的故事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非常痛苦的解體過程。.....他是一個在密封容器中進行的試驗...而這個試驗的近乎抽象的情狀使他能以一種無與倫比的光輝為下述真理作證: 人對他自己所作的自由選擇, 與所謂的命運絕對等同。] ~~~摘自: 沙特 << 波特萊爾 >>

而芥川龍之介則說: 人生不如一行波特萊爾!!

2005/11/05

Tin toy



新貨到,令人愛不釋手!尤其是裡面那隻小孩頭

關於Tin toy 鐵皮玩具
據川西芙沙《玩具國物語》一書中表示:
「一次大戰前,馬口鐵玩具曾獨霸德國玩具界,大量輸往海外,使紐倫堡揚名國際,但戰敗和接踵而來的不景氣,使德國玩具業遭受嚴重打擊……日本的馬口鐵玩具遂在此時取代德國…」
《台灣老玩具總動員》一書中記載:
「一般的四、五年級生對鐵皮玩具應該有比較深刻的印象……鐵皮玩具是19世紀歐洲工業革命的產物…1950年代可以說是鐵皮玩具最巔峰的時期…1960年代日本鐵皮完具出口量佔全國玩具60﹪…」
像這類以「線」為主的玩具,最大的特色在於常常能藉由一些簡單的動作,而發展出複雜的變化,令人不得不佩服設計者的巧思。由「線」發表到「面」,是一系列的鐵皮玩具。再由「面」到「立體」,就是曾在西歐盛極一時的鑄鐵玩具了。
我想在鐵皮迷的眼中,粗糙樸拙與懷舊的造型反而更勝於時下精緻完美的玩具群吧.

2005/10/29

誠品講堂


誠品講堂的課程開闢了週一風格生活館,週二文學堂,週三城市建築家,週四藝術實驗室的講堂
內容與藝術哲學空間息息相關,這次的主講者有鞏書章,楊照,陳泰松等有興趣可到這裏瞧瞧,or看看它們開的一些書單.

2005/10/26

過於喧囂的孤獨



過於喧囂的孤獨

作者: Bohumil Hrabal/著
譯者: 楊樂雲
出版社:大塊文化


幾年前出的書,最近剛好有機會翻到。
赫拉巴爾小說中的主角都是一些普通人,是他自己與之等同並稱之為「時代垃圾堆上」的人。這些人的處境往往很悲慘。《過於喧囂的孤獨》中廢紙收購站的老打包工漢嘉就是一個處於社會底層的普通人。他孑然一身,沒有妻兒,沒有親友,終日在骯髒、潮濕、充塞著黴爛味的地窨子裡用壓力機處理廢紙和書籍。他渾身髒臭,當他偶爾拿著啤酒罐走出地窨子去打啤酒時,他那副尊容會使啤酒店的女服務員背過身去,因為他手上染著血污,額頭貼著被拍死的綠頭蒼蠅,袖管裡會竄出一隻老鼠。就這樣的生活,他年復一年度過了三十五個春秋。

他沒有哀嘆命運的不濟、社會的不公,卻把這份苦差事看作他的「love story」,把陰暗潮濕的地下室看作「天堂」。他說三十五年來,用壓力機處理廢紙和書籍使他無意中獲得了知識,他的「身上蹭滿了文字,儼然成了一本百科辭典」,他的腦袋「成了一隻盛滿活水和死水的罈子,稍微傾斜一下,許多滿不錯的想法便會流淌出來。」他滿懷深情地講述他的「愛情故事」,訴說他對視如珍寶的書籍的青睞,細緻入微地描繪讀書的樂趣,以及從廢紙堆中救出珍貴圖書給他帶來的喜悅。他沉痛地傾訴當他目睹人類文明的精華、世界文化巨人的著作橫遭摧殘時,心頭感到的痛惜與憤懣。由於這一切都出自一個普通老打包工之口,讀來格外扣人心弦。

《過於喧囂的孤獨》或許可以說是這位作家的最後一部傳世之作。他自己對這部作品曾說過這樣的話:「我之所以活著,就為了寫這本書」,「我為《過於喧囂的孤獨》而活著,並為它而推遲了死亡。」誠然,赫拉巴爾在這部作品裡傾注了他一生對人類文明和進步的深刻思考,無限的愛和憂慮。

《斷了氣》高達



斷了氣是一個如此簡單的故事,如此世故又如此幼稚,主角米歇爾先是幹了一些法律上不容許的壞事,然卻逃脫於法律的制裁,成為公民以外的人,卻仍生活在城市中,在犯罪、逃脫,於逃脫中再犯罪再逃脫的循環中,結束於決定不再逃脫的槍下。重點在於你要理直氣壯,對著鏡頭不斷地說話,透明純淨的眼睛其實是一個謊言,透過墨鏡反射到自身的謊言,存在本身就是以謊言的堆砌得以活著,警匪追逐的故事正是驗證存在的拉鋸戰,攻防的縮影。在哀傷與虛無之間,你選擇什麼?哀傷必得先給出一些什麼,做不等值的交換,有如消費(consumption);虛無則是以完成(consummation)的方式達到抽換的狀態,米歇爾老是與女友們做著無意義無交集的對話,生活像是一堆碎片在拼湊著活下去的方式,對別人說出一個別人的故事以說出自己,並且為自己編年記事,每一時刻每個人都在弄碎同樣質性但不同質地的生活,還是要人模人樣地活著!

法國新浪潮電影主將高達的電影都可謂是實驗性滿瀉,本片的故事表面是荷里活黑色、犯罪類型,但實際上卻是反類型,顛覆傳統類型片的公式。再當時反傳統的還有亂剪片的手法,jump cut處處,兀突非常。
一九五○年代末興起的法國新浪潮運動,反對舊法國電影的老態龍鍾,主張取法當時美國電影的年輕活力。被這些年輕導演所鼓吹的「新」元素,除了警匪類型、戶外拍攝、自然演出外,當然,還包括了「爵士樂」。於是,新浪潮的早期經典,如高達(Jean-Luc Godard)的《斷了氣》A bout de souffle,或楚浮(Francois Truffaut)的《槍殺鋼琴師》Tirez sur le pianiste,都大量使用爵士樂,作為年輕、狂放、不羈的表徵。

 另外,新浪潮導演喜好使用的「跳接」(jump cut)風格,亦即在鏡頭與鏡頭間快速,未必有邏輯地快速轉換,藉以營造出一種快速、辯證、即興、節奏的感覺,被有些學者認為根本是當時的新浪潮導演受爵士樂影響,將影像「爵士樂化」後的結果。這麼說來,現在還很愛用「跳接」手法的導演如王家衛及昆丁‧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等,恐怕還欠爵士樂一份情呢!

詩人之血 / Cocteau Jean



考克多的 《詩人之血》 與布紐爾的 《安達魯之犬》、 《黃金年代》 並列為早期三大超現實電影代表作品。 而考克多早年第一部電影《詩人之血》(Le sang d'un poe, 1931)的片頭,是投影在銀幕上的文字書寫:「一首詩是一件以武器構成的衣服,必須要被一一解碼」(Two Screenplays 8)。對考克多而言,電影便是詩。考克多說,身為詩人,身為電影製作者,便註定要永遠擺盪於現實與幻想兩個世界或是兩個不同向度之中的奇異世界,而無法被限制固著於某一時空定點,像是他在《詩人之血》一片中,詩人自鏡子中,不是看到外界的反射再現,而是落入古井一般無止境的深淵,進入一個房間又一個房間的意象,對應於無意識狀態的多面慾望。在他晚年的最後一部電影《詩人的遺言》 (Le testament d'Orph 1960)劇本的序言中,考克多曾說:這部電影是第一部嘗試將文字轉化為動作,並且實驗意象構成文法("a syntax of images")的電影 ,而這些意象是一些必須經過詮釋的象形符號。考克多在電影中引用自己所創作的各種藝術作品,例如織錦畫、詩作、電影,以及以奧菲爾與伊底帕斯為主題的多幅鉛筆素描或是油畫,以發展他的電影美學理論。考克多要提出的看法是:藝術是如同馬它哈莉(Mata Hari)般能夠偽裝各種不同身分與不同性別的女間諜,像是謎語,像是斯芬克絲(Sphinx),可能模擬嘲弄世界,可能歌頌榮耀,可能扮裝智慧;從古自今,一再以不同形態轉換出現。 詩人在真實與夢境之間掙扎,而真實世界的死亡是藝術變形而以符號誕生的必要過程。


節錄自劉紀蕙
刊登於《中外文學》八十六年五月

窩爺

關於書寫
書寫的存在曾經只是為了記錄口語(Speech)
我們使盡全力地書寫,只是為了「揮別過去」?
or 紀錄過去?
------------------------------------
最近看到設計相關的東西都會紛紛作噁
異常的冷感
糟糕也
我該頓入空們嗎
莫非我晚年只能去賣賣香雞牌

窩爺!!

2005/10/20

Exprience de la dure 時間的經驗



今年里昂當代藝術雙年展的主題為「時間的經驗」(Exprience de la dure)。「時間性」這觀念,長久以來在西方藝術有不同型式的表現。在初期,對時間的意識,可能讓我們去探究一個畫作內容的時代與作畫時代是否一致。後來,「隨著印象的侵入,隨著攝影的瞬間性,隨著電影的蒙太奇,隨著電腦資訊的即時性等等,它們與作品的時間性自身之間的界線,愈來愈模糊不可分」。到底當代藝術裡,隱藏著或明示著怎樣的「速度」、「加速」、「緩慢」、「暫停」等等,正是今年雙年展試圖呈現的重點之一。策展人尼可拉.布希歐(Nicolas Bourriaud)以及傑宏.尚斯(Jrme Sans)特別強調,「對於1990年代的藝術家,時間比較是一種建構的物質,而不是一種簡單的支撐物,此外,時間的控制,以及展覽的時程進行,變得有如空間一樣,也成了一個主要的美學議題」。

然而,整體而言,今年展覽給人1960及1970年代的強烈印象,不僅有些當時的作品,更有些後來的作品,其脈絡都可追溯到觀念藝術以及Fluxus運動。策展人耶希認為這樣的安排並非一場規模宏大的回顧展,它的重點在於不同年代作品彼此之間的對話。1960及1970年代是嬉皮的年代、地下文化的年代,許多政治的、性別的或社會的議題湧上檯面,那個年代的經驗,流傳到今日,有些早已習以為常,但有些仍波濤洶湧,策展人自許今年里昂雙年展提供觀眾一個機會,與過去40年的經驗對話。

文章轉载自今藝術

2005/10/03

到處存在的場所 到處不存在的我



到處存在的場所 到處不存在的我這本書,村上龍以居酒屋、公園、便利商店等場所作為舞
台,將過去所發生的連接當下「場所」短暫片刻發生的事情描述出來,試圖將類似「希望」的東西
寫進這些短篇。所謂「希望」,是一種「未來會比現在更好」的想法。要描寫社會的絕望與頹廢,
如今已經非常簡單。所有的場所都充滿了絕望與頹廢。
這本小說裡寫的,就是這許多被疲憊包裹的人。他們被切分,隔離在各種瑣碎的場所裡。由於浸泡在共同的疲憊之中,才有了一點點互相了解的機會。
伊比鳩魯認為人之所以有許多焦慮與不安,「疾病的根源是在容器本身」,也就是人自己身上。但是場所作為裝載人的容器,卻也加劇著疾病的症狀。村上龍筆下的角色們,都有他們被社會賦予的場所,卻懷抱著不被場所容器接納的夢想。村上龍在後記裡說道:他想將希望寫進小說裡。我想原來,當這位小說家摹寫森冷的世界時,他其實是期待著療癒的。他其實是位疲憊的小說家了。只是我們依然在文字中感覺到他試圖傳導的體熱。他還沒放棄希望。

2005/10/02

司馬光破缸救友



無意中在網站上看到這則國小課本曾經唸到的一篇故事,哈真是令人回味啊!

司馬光是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史學家。
在他六、七歲的時候,有一天他跟一班小朋友在後花園玩耍。有個小男孩爬高時,不小心掉進裝滿水的大水缸裡。
小男孩在缸內不斷掙扎,眼看就要淹死了。小朋友見狀急得亂成一團,只有司馬光十分鎮定。他想了想,就搬起一塊大石頭,用力砸向水缸。
「噹」的一聲,水缸破了。水流光後,小男孩也就得救了!
等到大人們聞聲趕來,司馬光已經幫助小男孩從水缸裡爬出來。

中國歷代神童
神童必經之路

Tony Oursler



美國藝術家奧斯勒(Tony Oursler)擅長以幽默和帶點超現實風格的方法來應用錄影這種新媒材。1990年代曾創作了一系列幻象之作,藉由將錄影影像(伴隨聲音)投射到布洋娃娃形體的塑像上,來呈現模糊、似乎帶有創痛感的事件。

關於 Tony Oursler
vedio

秋天的聲音

龍王來襲,昨晚批哩啪拉,讓我想到手邊正在看的一篇古文,這位歐陽修老伯還真是壯志未酬啊,不過它這篇古文裏彷彿已經將城市環境音給視覺圖像化了。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日:“異哉!”初淅瀝以瀟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縱縱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爲乎來哉!蓋夫秋之爲狀也,其色慘澹,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爲聲也,淒淒切切,呼號奮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一氣之餘烈。
“夫秋,刑官也,於時爲陰;又兵象也,于行爲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爲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爲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夫!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爲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爲槁木,黟然黑者爲星星。奈何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爲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歎息。 《秋聲賦》歐陽修。

譯文

2005/09/21

這不是一支煙斗



一篇關於文字與影像關係的有趣辯證文章

傅柯/詞與物描寫了瑪格麗特的畫作[這不是一支煙斗],來加以分析,從文字與影像的辨證關係來切入,加以陳述文字跟影像的關係。說明兩者的關係。
傅柯在文中指出,西方對於文字跟影像,從十五世紀到二十世紀,有兩種看法,一者是將兩者分開,就是說文字從屬於影像,或者影像從屬於文字。另一者將兩者平行看待,文字平行影像,影像平行文字。

前者即是用文字來說明影像,如藝術史教科書一般,用文字來記敘影像,用文字來對影像加以解釋,用文字來說明描寫影像,即是用文字書寫方式,來還原影像,將影像文字化。前者,這一種方式,因此有從屬關係,不是影像從屬文字,不是影像文字化,就是文字從屬影像,就是文字影像化,兩者的關係並不是對等的,兩者是一上一下的關係。前者的例子,就是保羅克利的畫作,他將文字影像轉換,他的畫作呈現了一種可以被書寫,他的畫作可以很容易被文字化,就是畫得很書寫性,畫的很文字性。

而後者,就是文字平行影像,影像平行文字,不是文字影像化,也不是影像文字化,兩者是不可以轉換的,兩者互相平行,不能互相來往,不能互相從屬,兩者是獨立的,對等的。後者就是,畫作無法用文字來陳述,畫作無法用文字來解釋,畫作無法用文字來簡單說明,畫作無法文字化,畫作僅僅可以被觀看,而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解釋,畫作無法被書寫。

後者的例子,就是康丁斯基的畫作,康丁斯基畫抽象畫,無法被轉換成文字,無法用文字來加以說明解釋,他的畫作無法被轉換成文字。就是僅僅只能禦影像方式,無法用文字來說明。而瑪格麗特則更進一步,在她的這幅畫之中,有影像也有文字,有上面一支影像的煙斗,也有下面一段文字的煙斗敘述,因此兩者並存,似乎是用文字來說明影像。但是瑪格麗特的文字卻又否定了影像,影像畫一支煙斗,文字說這不是一支煙斗,文字顛覆了影像,文字並不說明影像,反而來否定了它,文字用來對影像做否定,用來對影像做反對。

而瑪格麗特的例子則是,指出了文字與影像的另外一種關係,在前兩者之外的另外一種關係,在這種關係之中,文字和影像彷彿可以轉換,但是又互相對反,既可轉換,又互相反對。在這三個例子之中,在克利,康丁斯基,和瑪格麗特的三個例子之中,我們見到了文字與影像的三種關係,克利是影像可以文字化,康丁斯基是影像無法文字化,而瑪格麗特,則是影像既可文字化,但又被反對。
在這個傅柯的分析之中,我們見到了影像與文字的三種關係。
轉載自中山哲研(吳文鐘)

2005/09/19

令人陷入精神分裂的 8 1/2



8 1/2
導演:費里尼 Federico FELLINI

費里尼的第八又二分之一部電影,是他向電影致敬的電影。主題就是「我在拍電影」這件事。捉了狂的導演,現實和幻想糾纏不清,隨時相互短路走火,神經衰弱的他住進溫泉療養院,但這裡住的全是他認識的人。回憶、狂想任意融疊到眼前現實,逃到哪都跟到哪,就在他打算放棄開拍新片時,突然片廠出現他生命裡所有的人物,他拿起擴音器,宣佈開拍。

《八又二分之一》和《野草莓》非常近似﹐同樣都是從一個惡夢的段落開始的。駕駛著汽車的吉多陷入了一次嚴重的交通阻塞之中﹐等待令人窒息﹐他急不可耐地想從那中間逃脫出來。於是﹐他從汽車車頂上溜了出來﹐高高地飛入天空﹐只是腳上縛上了一根繩子﹐繩子的一端被沙灘上的一個人的手握住。最後那個人扯了一下繩子﹐使他暈頭轉向地掉進了大海。在這個夢的段落之後,瞬間我們發現吉多躺在療養院的一張床上﹐有兩個醫生給他診斷:他得了某種病一一也許是自己想像的病而吉多在療養院中設立了自己的制片辦公室而陸續進行一些想像瘋狂的拍片計畫。這部片也是有點超現實夢境的片子,裡面出現了各式各樣類型的女人,也許和他淺意識對性的渴望有極大關聯.

費里尼劃時代的半自傳省思電影,全片碰觸的主題相當多元繁瑣。現實與抽象來回不斷交錯,雖然有點艱澀,但專心品味後,仍能被劇情隱含的意旨、炫爛的拍攝手法等給迷住!

2005/09/11

返古猛牒



喔!我不是在幫她們打廣告啊.只是很喜歡這張專輯的封面啊,超Q的,音樂很childish,前陣子有去看過它們唱現場,老實說並不是很high還猛打哈欠,這次在把它們的歌重新聽過卻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我想大概是當時那些追星少女壞了我的興致吧~齁!

2005/09/08

the Arizona Plate



據說在美國,每個州的車牌上除了州名外,還會標注一些關於該州的形容詞,每一個州都有不一樣的車牌。在車牌中央有一個代表特色圖案,亞利桑那州車牌(Arizona)有個仙人掌,佛羅里達州有顆柳丁,而Florida又名the sunshine state.這些別名或多或少都反映了該州的一些特征,或者是歷史上的,又或是地理上的等等也有可能就是廣告詞。
多年前曾和友人遊玩亞利桑那州,對當時人形般的仙人掌,及從未見過的夕陽光暉所感動,雖然夕陽處處可見,而那時也跑了美國其他州,可是第一次卻被那畫一般的景色所感動,在加上看到陸上移動的車子都掛著象徵著當地特色的車牌,真的讓人會心一笑。而如今友人移民加國,而我有時夢裏還是會出現這畫一般的景色。

2005/09/05

約束建築




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最近完成一件令人感動的「約束建築」作品,這座位於明石大橋旁,被取名為「4m × 4m 的家」,是因面積只有4.75m × 4.75m,侷促可見。

限制條件還有,房宅南臨日本瀨戶內海,有一道混凝土堤防,沙灘因漲退潮之故而大小不同;北面被一條國道二號公路所限,路旁又有山陽本線鐵道及山陽新幹線鐵道,可說處於繁忙且複雜的交通動線邊,真是令人暈頭轉向啊!

而從公路到海堤短短不到8公尺的距離內,安藤創造出這座「約束建築」作品,完成了一項近乎不可能的任務。

他如小孩堆疊方塊積木般,在此侷促土地上,設計了一座觀海的方塔,並延續他慣用的清水混凝土材料,堆起四個混凝土方塊,最上方的方塊則稍微向明石大橋方向偏移,形成觀看海景的絕佳角度。面對鐵路、公路等動線頻繁的北方立面,則採取封閉作法,相對地,南方面海的立面就盡可能採透明、開放的設計手法,意圖讓室內空間與大自然的山水合為一體;至於最高層的起居室,他讓居住者有如住在瞭望台上的堡主,天天享有觀看明石大橋美景的權力。

■住宅別具魅力 讓單身屋主結束光棍

這座夢幻住宅的業主,在2003年落成時,還處於單身階段,而安藤則為他設計了,希望將來可容納夫妻及一個小孩的小家庭生活空間所需。入住後,根據雜誌報導,他很快在這棟「夢幻住宅」結束單身生活;這似乎證明了安藤忠雄的建築果然別具魅力,可讓單身漢很快地結束光棍日子。

2005/09/04

PANASH (JACKSON & PEPE BRADDOCK)



PANASH
是ATAVISME廠牌發的一張專輯,輕鬆搞怪的節奏很適合抓狂的時候聽啊~

2005/09/02

?

前人的虛構符號
依稀可以反芻到
屬於自己

本質原形~
於是
就這麼順勢滑梯~



弔詭的是
城市的表面與內裏

如果可

如果可以
來世
我永遠都不要碰電腦
就讓我當個奸商
或是種田的農夫吧~~~~~~吧吧吧

2005/08/12

野草莓/柏格曼



Wild Strawberries/ 野草莓
1957 / 瑞典/ 黑白/ 91m.
編導: Ingmar Bergman.
演員:Victor Sjostrom, Bibi Andersson.

斯德哥爾摩的一位老教授依薩克在行醫五十年獲頒榮譽學位的當天清晨,做了一個噩夢,夢見沒有指針的鐘錶,沒有五官的人,以及躺在棺材裡的自己伸出手拉觀看的自己進去……醒來以後決定開車前去頒獎,一路上一連串的夢境組合出他一生的焦慮及歡愉。許多評論家藉著各式理論,將這部好看的電影裝飾成龐然巨著,比方引佛洛依德對夢的解析,將第一場夢解為年邁者對死亡的恐懼;將這段旅程為宗教的懺悔之旅;最後經由年輕人對他的肯定及媳婦對他轉趨親近視為救贖與淨化。而《野草莓》裏所要表達的,與記憶達成和解,伯格曼在他所有的影片中都在竭力消除自己對記憶的恐懼,對上帝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

跳開一切屬於影片分析及神學、心理學層次的思辯,只篩檢殘存在腦中的影像,發現最清晰的兩組,一是開場夢境闐無人跡的街道,冷硬的反差,射出刺眼卻寒冷的陽光;簡單的街面,彷彿有無數雙眼睛在盯視。這種極純粹幽微的感受,通常是某時某地直接作用在創作者身上的經驗。反查柏格曼訪談錄,卻是在1956年秋天的某一個清晨,極早,途徑烏普沙拉,一時興起,想去看看幼時與祖母冬天常居的公寓——



——於是春天來的時候,柏格曼寫出了野草莓。

2005/08/06

瑪雅.黛倫實驗短片精選



瑪雅.黛倫(Maya Deren, 1917-1961),前衛電影之母,五歲時移民美國的蘇俄猶太人。在成長的歷程中跌跌撞撞,寫詩不成,做舞者不遂,卻在一九四三年拍下了《午後的羅網》,以夢魘、偏執、超現實的乖離反覆與神秘詭譎,開啟了實驗電影藝術型構的新局面,此後一系列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更奠定了她在電影史上不朽的地位。
下午的羅網等六部短片影迷對瑪雅.黛倫應該並不陌生。她只拍了六部短片,即被尊為美國實驗電影的先驅。她的《下午的羅網》以對夢境傳神的模擬描述,早成女性影像經典,《給攝影機的舞蹈》也頗負盛名。
她一向自導自演,片中的個人形象神秘而迷人。她的真實生活也十分傳奇,身兼舞者、攝影師、前衛電影導演、電影理論家,後來又信奉海地巫毒教,四十四歲就猝逝於紐約,一般相信與巫毒有關。死於一九六一年的黛倫,未趕上美國六○年代的嬉皮狂潮,但對於迷幻經驗的追尋、第三世界哲學的信仰,無不領先潮流。

由捷克導演瑪汀娜.庫德拉塞拍攝的《瑪雅黛倫之鏡》,除了引用黛倫多部作品充滿魔幻魅力的影像,更帶我們共度她疑幻似真的一生。她學舞、跳舞,一心將電影變成影像的舞蹈。她在影片中出現的身姿都絕美似舞蹈,更頻頻以舞蹈作為影像實驗的主題。這麼一位奇女子與眾所公認的傑出電影創作者,死前卻窮途潦倒,甚至籌不到資金把最後一部作品拍完。死後四十年,《瑪雅黛倫之鏡》完成。雖然當事人都老了,影像中的黛倫卻仍然年輕。就像她的朋友講的,黛倫像一把火,走到哪燒到哪裡。四十年後,我們清楚感受到,這把火還會燒下去。

2005/08/05

戀人絮語

"這的的確確就是我的類型"
"這根本不是我的類型"

這真是尋花問柳老手用的詞兒,
但戀人不就是個愛挑剔的尋花問柳者,
一輩子都在尋覓它的類型嗎?
而對方身上究竟哪一處能反映我的真實?

戀人絮語/羅蘭巴特

本書於一九七七年在法國問市後立即風靡西方文壇,這是一部無法用傳統體裁定性的奇書。此罕見的暢銷書,曾被議成多種文字,並搬上舞台。作者以對應的文體形式揭示戀人絮語只不過是諸般感受,幾段思絮,剪不斷,理還亂。相形之下,以往洋洋灑灑的「反思」八股顯得迂腐、膚淺……而這正是解構主義要證實的。

2005/08/04

Un Chien Andalou / 安達魯之犬



西班牙導演:布紐爾Luis Buñuel,1928年的作品「安達魯之犬」是部法國超現實電影,並為超現實電影經典之作,歷史性的一幕割眼球畫面,不知讓多少人驚嚇多年,在當今仍為心理精神分析之重要影片。這部17分鐘的黑白短片沒有劇情,內容是布紐爾與達利的夢境,片中最經典的鏡頭,就是用一把剃刀將眼珠割開,以及一隻爬滿了螞蟻的手掌。

年輕時的布紐爾曾經迷上催眠術,他的技巧十分高超,最自豪的一次經驗,是他在馬德里的妓院催眠一位陷入歇斯底里的妓女,不只這位妓女睡著了,隔壁廚房裡一個名叫拉菲爾拉的女孩,也睡著了。 布紐爾認為,對做夢的熱愛以及做夢的內容興致,可說是所有超現實主義者最重要的共通點。後來超現實主義成為實驗電影與地下電影的重要源頭,如美國的瑪雅.黛倫與肯尼斯.安格,等。

2005/08/01

Blowup / Michelangelo Antonioni



Blow-Up/ 春光乍洩 / 1966年
導演 :Michelangelo Antonioni/安東尼奧尼
演員 :David Hemmings, Vanessa Redgrave, Sarah Miles



Thomas 是六十年代英國一位年青而知名的攝影師, 每天穿梭於年輕貌美的模特兒和漂亮新潮的時裝之間~ 他專制, 他善變, 他自以為是~ Thomas 一次行經公園, 無意中拍下了一連串關於一對情侶的神秘照片: 相片中竟然記錄了一宗謀殺案~! 但兇案真的發生了嗎? 相片中人確是死了? 抑或只是照片模糊所造成的錯覺? 為找出真相, Thomas 把照片放大, 放大, 再放大...

"Blow-Up" 是意大利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 首部跳出祖家的英語長片,(導演在去年2004年曾拍攝:愛神Eros,探討情愛和慾望的情色電影) 紀錄了六十年代至in至潮的搖擺英倫文化 (Swinging Sixties), 據稱更是首部展露女性全裸體的英國電影~

"Blow-Up" 的故事都是以片段形式交代,而段與段之間似乎又沒甚麼關連,這種氣氛重於劇情的表達手法, 自是安東尼奧尼最具特色的電影風格, 鏡頭下的氣氛和環境, 往往能誘發觀者某些感覺或思潮, 表面的情節和內容反而變得不太重要~

在電影神秘的謀殺案中, 導演巧妙地提出了一個問題: "甚麼才是真實?
攝影師 Thomas (David Hemmings 飾) 身處的六十年代的英國~ 這本應是最 "真實" 的現實世界, 但就電影的描繪看來, 這世界充滿了浮誇的色彩, 衣飾大紅大紫, 人們的臉上滿是高傲和矯飾, 過著不問世事, 享樂至上的嬉皮士生活, 彷彿活在一個個面具背後, 反而表現出一種虛浮不實的感覺~

照片所記錄的世界 (Thomas 在公園拍攝的照片)~ 這個黑白的世界似乎記載了事物最確切樸實的一面, 但這個從鏡頭窺看的世界, 卻往往存在著錯覺和含糊之處~ Thomas 不停把照片放大 (即英語所謂的 "blow-up"), 試圖在這個鏡頭所捕捉的世界中尋找客觀的 "真實", 但最終仍是不得要領~

電影結尾一幕值得一談: 一班默劇演員在憑空打網球, 更請求 Thomas 檢回一個根本不存在的網球, 而 Thomas 又竟 真箇裝作把球兒拋回網球場內 (及後更詭異地傳來打網球的聲音)~ 電影在此巧妙地暗示了所謂的 "真實", 其實很可能只是集體思想 (或迷思) 的產物, 個人的觀感往往受群體的影響: 當身邊的人都以為真有人在打網球, 孤身一人的 Thomas 便只得順從他們裝作真有其事, 最終連自己原來的觀感亦迷失掉了~

年青, 善變, 享樂至上, 性態度開放的 Thomas 其實亦代表了六十年代搖擺英倫瘋潮的精髓, 故此電影也可視為對當時英國那種享樂主義和逃避現實態度的諷刺~ 作為一位成功的攝影師, Thomas 是當時的潮流指標 (女生們都送上門找他拍照), 但電影讓我們看見, 在一切時髦玩意背後, 在那種社會風氣中的人其實無助而迷失, 分不清真假, 在世界裡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2005/07/30

Boomkat / 獨立音樂廠牌網站



Boomkat是一個介紹獨立音樂廠牌的網站,代理了一些非主流地下的實驗音樂廠牌,裡面暗藏一些好貨,也提供FLASH PLAYER JUKEBOX試聽,它的網站ICON很好玩,像是一隻貓叼著一顆炸彈?感謝Boyethan同學提供

2005/07/23

該如何對抵資訊洪流?????

定義只是扼殺,暗喻即是創造~
脫殼之人之脫殼行為~
媒體偷窺村~
後視鏡的效應~
放大、淘汰、重拾、轉化 ~ 媒體律

~數位麥克魯漢~


該如何對抵資訊洪流?????

2005/07/20

舊流浪_新觀點




朋友介紹一家專門放紀錄片的義式餐坊,就在士林捷運站下沿著軌道直直走到對面,裡面有著小而齊全的撥放設備不定期撥放紀錄片及講座研討,只要點個餐飲就可以耗一整天囉,有在拍片的同學可以跟老闆聯繫,因為它們再徵求一些片子:如下

尋找紀錄片
當一段故事被寫實的紀錄下來後,接下來便是分享,流浪觀點秉持著推廣本土紀錄片的理念,希望將好咖啡結合好的紀錄片,讓更多人可以看見社會各階層人物的小故事,歡迎有興趣的導演與我們聯繫.


七月份片單:
台北幾米 6月29日、7月 1日 晚上 20:00那年夏天的浪聲(非紀錄片.劇情片)7月 6日、7月 8日 晚上 20:00新宿驛,東口以東 7月13日、7月15日 晚上 20:00秋天的藍調(非紀錄片.劇情片) 7月20日、7月22日 晚上 20:00
無米樂------7月 27日 . 7月29日 晚上20:00 請盡早訂位


八月份片單:
腳落---- 8月3日、8月 5日 晚上 20:00山有多高----- 8月 10日、8月 12日 晚上 20:00春天 許\金玉的故事---- 8月17日、8月19日 晚上 20:00台北波西米亞---- 8月24日、8月26日 晚上 20:00

流浪觀點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日
11:00-22:00 週一 公休TEL:(02)2838-2619
地址:士林區福壽街十三號

2005/07/18

烏托邦/ 陶淵明桃花源記



烏托邦(utopia)

一辭源自湯瑪斯摩爾1516年的小說烏托邦: 想像中和諧完美的理想世界而書名原是「不存在的」(nowhere = 希臘字 outopia)和「幸福之地」(good place = 希臘字 eutopia)兩個希臘語的合成新詞,書中描繪出一個理想國度的樣子,實為接近後世共產主義的點子。與中國古代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及西方的培根的《新亞特蘭堤斯》一樣,啟發後人對美好社會的追求和講究.


陶淵明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佁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譯文:

2005/07/15

Dogville / 狗村 / 厄夜變奏曲




厄夜變奏曲/Dogville
導演:拉斯馮提爾
2003/丹麥/35mm/Colour/177mins

本片背景發生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狗村",那狗字就八成有暗示人不如狗的意思,然後一個陌生人意外到訪,一時間驚動了整個村莊的人,「狗村」(Dogville)一部改編自美國小說且實驗性極高的電影,台灣翻譯為"厄夜變奏曲",導演拉斯馮提爾曾拍攝過"在黑暗中慢舞"這部片,就娛樂性質來講,它不是很好看,不過還算詭譎特別,而看這部片時要有心理準備,因為越看到最後越覺得人性黑暗的衝擊強烈,看似平淡無奇的鋪成方式,到最後甚至會讓你不寒而慄.

當你一見到「厄夜變奏曲」,你一定無法忘記的就是本片極為簡約的佈景設施了,攝影機由上方鳥瞰而下,整個村莊其實就是約略籃球場般大小的空地,上面畫滿了線條表示街道或房屋的隔間,佈景裡沒有牆的存在,所以家家戶戶正在做什麼觀眾都一目了然(並非真的沒有牆,只是電影裡看不見,角色們出入房屋時都有明顯的開關門動作)。

本片背景在美國落磯山脈一個叫「 狗村」的小鎮,影后妮可基嫚的闖入成為一場無邊的人性試煉,對美國粉飾太平的樂天精神大加嘲諷。全片以序場和九個章回的結構 刻畫看似溫和善良的人們,彷彿無畏的接納落難女子,但隨後對她的利用、剝削與強暴殘害,讓人性的光譜籠上不見天日的黑暗。

全片皆以手持攝影方式拍攝,導演以打亮角色來等同特寫鏡頭的使用,「狗村」刻意將場景符號化/圖像化,故事宗旨是關鍵所在,「揭發人性的醜陋」是導演的目的,至於如何揭發,光靠低沉嗓音的旁白敘述或是妮可基曼令人垂涎的肌膚是不夠的,畫在地面上的符號代表了「牆」,根本不見牆的狗村就這麼透視了所有人性的醜陋。狗村(Dogville)終究還是回歸到動物與寂靜,似乎強調人性黑暗面的動物性根源令人噤聲以至必須深思。

2005/07/14

Karen Lamonte /玻璃雕塑家





Karen Lamonte 出生於紐約,擅用玻璃及鏡面題材完成雕塑作品,
尤其Dresses系列作品,讓人肌膚認不出是玻璃作成的衣服.

LV 高知店 / 乾久美子




近年新崛起的建築設計師乾久美子,最近在建築雜誌上有陸續看到大篇幅報導這位建築師,還蠻喜歡它設計的一些建築物的風格,LV 高知店是它著名代表作之一。

從高知車站朝播磨屋橋的方向走不太遠,就會看到右側有一面雪白的墻壁。這面高11.5m寬30m的巨幅墻壁從表面上看去總覺得不同一般。而當走近時就會發現它並不是一面平坦的墻壁,而是由留有空隙的白色石塊砌成的。

  這就是2003年3月底正式開業,專門銷售(LOUIS VUITTON)高知店,也是LOUIS VUITTON 在日本開設的第三家專賣店。該店的建築設計出自於乾久美子之手。乾久美子來自負責1號店(名古屋榮店)和2號店(表參道店)設計的日本青木淳建築設計規劃事務所,2000年獨立,翌年就得到了路易維登的賞識。乾久美子笑著說,“由於在青木事務所時並不是路易維登商店設計的直接負責人,加上過去對高級品牌也絲毫沒有興趣,所以設計過程中從零開始學習路易維登的發展史”。

久美子在考慮如何利用建築形體來表現該公司的品牌形象時,特別考慮到了高知的地區特性。“新店必須要從周圍環境中突出出來。但是如果一座現代化的建築非常突兀地出現在大街上,那就會與高知這座小城不甚協調”(乾久美子)。經多方考慮,最後選中的是使用“石簾”的方案。

建築物的外墻為雙層外皮(Double Skin)結構,內側採用的是擠壓成形的水泥板墻,中間留出大約50cm的間隔,外側則是石簾。石塊全部採用80mm×80mm×240mm的長方體石灰石,先在石塊上打2個孔,然後縱向穿入鋼筋,再從房檐上的鋼骨把石塊吊下來。為了承受橫向力,在地面上安裝了彈簧,以增加鋼筋的張力。雖然在裏側2個地方使用了水準束柱支撐,但是從外面幾乎看不出來。

雙層外皮之間的空間。為了便於維修,預留出了足夠人通行的寬度(約50cm)。下面並排安裝了打光用的照明燈具。照片的上部可以看到水準束柱

石簾總共使用了1萬4000個石塊,由於建築物的大小為石塊尺寸的倍數,因此在邊角上看不到零碎的石塊。東面和南面的墻角部位沒有使用角材,而是石塊與石塊之間直接銜接。這一點只有整體吊裝才可能實現。

與白天相比,入夜後石簾就會表現出另一幅面孔。當雙層外皮的內側亮燈時,就會在石簾背後的水泥板上浮現出黑白相間的方格圖案。而這種方格圖案正是LOUIS VUITTON 公司的標誌。考慮到維修時的方便性,打光用的照明燈具沒有安裝在房檐上,而是安裝到了石簾腳下。由於光線不易達到上部,因此方格圖案的色彩濃淡效果就會在上方和下方產生微妙的差異,獲得了一種平衡的感覺。

  其實這些精巧的構思即便是站在建築物跟前也幾乎很難分辨出來。乾久美子認為:“所謂時尚品牌都可以說是一個夢幻世界。因此就盡可能地把機械性的構造隱藏起來。不顯山露水才是真正的成功”。

2005/07/13

五花控肉

凍傷的紅蘿蔔
37度角切面
很像
某種角度
魯過的
五花控肉~

2005/07/10

鹿港小鎮

九 曲 巷 摸 乳 巷 瑤 林 街 埔 頭 街
甕 牆 半 邊 井 意 樓 十 宜 樓
天 后 宮 三 山 國 王 廟
魚 腸 仙 草 冰
彎 曲 小 巷 老 人 小 狗 出 沒
請 小 心 翼 翼




2005/07/05

熱到不行

四周空氣
不安定的 蠕動喘息~
一直游移~ 不停游移~ 到處游厘~
只為尋找 可幻化葬身的一池春水
傾盆大雨 是假想敵
還是
冷卻渾沌的 媒介物

~我需要超級大冰箱 將自己冷卻冰凍庫存~
世界末日時 請將我解凍~

2005/07/04

詭異釣蝦場?

今天赫然發現故宮周圍一帶都是釣蝦場
怪哉怪哉!!
真是極度詭異的情景~
我自己給的註解是(可能外雙溪一帶盛產蝦子)
小紅妹妹則說:這是台灣獨特的"後現代"奇景
的確
在台灣的都市群裏常常會不經意冒出一兩朵詭異突兀的野生蕈類
隨著經濟政治人口文化的遷徙與異動
而到最後"誰"會被"誰"同化?
將是一場時間耐力賽~

2005/07/01

德國黑白默片/ Metropolis   大都會






《Metropolis》 大都會
1927年 德國 黑白默片  
導演 佛列茲朗 Fritz Lang

之前作過一個關於科.幻主題的報告整理然後發現了這部經典的作品《大都會》,這部片是一部表現主義顯明的片子,黑白畫質影像細膩,加上裡面道具場景設計很有包浩斯的風格,裡面的佈景,每一幕都頗具經典,甚至連當今的建築師都以它為靈感來源的指標,看了這部片就覺得現今的科幻片都遜掉了 ,因為到處都可以看到似曾相似的影子,雖然是近80年的片子,可是真的頗令人讚嘆,假如一個好的作品在幾時年後依舊感動人,那麼它真的是經典. 可惜我在秋海棠(專賣藝術影片的店)買到的不是所謂的正版,畫質差很多,有興趣的可以上去找找.(對了這個複製人是不是長的很像鹹蛋超人?)

每個世代的人都有他們對未來的想像,不論是基於對現實的恐懼,或是對明天的期待,不同時代的人們總會以其當代的思考基準繪製各自的未來藍圖。
影片以具象的場景設計與空間建構創造出機械化未來世界的虛擬時空,運用視覺藝術的立即效果,引領觀眾走入佛列茲朗的未來觀,在那樣一個奠基於機械美學而創造的冰冷空間裡,佛列茲朗讓我們看到了:大量生產的結果並非人人平等,反而是貧富差距的擴大與階級對立的日趨惡化,甚至導致如片中發生的勞資對立與工人革命;機械文明的過度發展所帶來的也並非更美好的明天,而可能是人性的泯滅,一如片中邪惡的科學家及其所創造的機械人瑪麗亞。因此,對科學文明的質疑與檢視,也就成為貫穿《大都會》全劇的主題思想。

大都會被譽為「 科幻電影鼻祖 」 , 二○年代電影《大都會》是古典機械美學的經典作品,其表現的是「當年的高科技機械」, 但從今天看來卻已經是古典機械了 ;在此電影中龐大沈重的古老機器, 表面黝黑且佈滿了螺絲鉚釘 , 卻成為後代建築師們設計古典機械美學建築的靈感來源 。

未來派建築大師聖愛利亞〈St.Elia〉曾說:「建築是居住的機械〈Machine for Living〉」,佛列茲朗於《大都會》中的空間表現即奠基於此,但影片中一幢幢巨大、鋼鐵、冰冷的機械式建築,反而成為佛列茲朗藉以批判科技文明壓制人性的表現,所有的機械產物成為人類生存揮之不去的陰影,佔據極大比例的生存空間而威脅、壓迫人類的生存。
此片建立了所謂的電影未來主義傳統(cine futurism),其根源可以追溯到義大利的未來主義(futurism)運動,他不僅是對速度和科技進步的迷戀而已,電影中迷宮般的摩天大樓,工廠,和綿延無止盡的鐵道混合著導演對於紐約曼哈頓景觀的著迷。

2005/06/26

懷念那個曾經厭惡至極的砂磨機

年少曾木刻過一隻袋鼠
現在則想念木頭被砂磨機燒過的味道
生鏽的雕刻刀和磨蹭掙札過後的火花
及流血過後的手指~
兒時記憶~

2005/06/17

AFTER MIDNIGHT / 午夜之後狂戀



故事如同灰塵
而光線不停地推著灰塵走
光束前進的同時
我彷彿看到你的軀體
四處散落
一種成全的儀式
鞠躬盡瘁~


這並不是一部怎樣奔肆激情的電影,
反而是一段總是不敢上前的愛情。

電影中的理想生活真能在現實世界裡實踐嗎?導演大衛法拉利將「喜劇大師」巴斯特基頓的生活哲學全部在電影【午夜之後狂戀】裡徹底實現了!

男主角喬治在【午夜之後狂戀】中飾演一位沉默寡言的男孩,熱愛巴斯特‧基頓電影,生活中處處充滿了基頓的影子,其愛情觀來自與卓別林齊名的「冷面笑匠」基頓,;談感情之前得先翻摔碰撞,再以他與女孩牽手做收場。片中有許多片段穿插著基頓的經典老片,喬治在電影裡的生活方式就是照著基頓電影裡的生活哲學有樣學樣;黑白默片中的幽默創意,竟然在現實的彩色世界中解決了許多問題。兩個不同時代的影片在這部電影裡,做了巧妙的時空對照,讓人再次回味基頓的經典喜感。

喬治在【午夜之後狂戀】飾演的沉默男孩,因熱愛電影而在都靈電影博物館中擔任夜間守衛;喜歡在館中看整夜的經典老片、啟動年代久遠而生鏽的映像機械,也愛恣意享受一個人與電影的秘密遊戲。因為意外收留了犯罪的女主角,在電影博物館中相處一段時間後,愛上了具有獨特氣質的她,兩人發生超友誼的關係。

本片的拍攝場景主要是義大利都靈國家電影博物館Museo Nazionale del Cinema 。其建築物,是全城最搶眼最知名的安托內利尖塔;1863年由著名建築師Alessandro Antonelli所設計。安托內利尖塔的意思為安托內利的怪物,因為在建造當時是一個巨大無比的建築。都靈國家電影博物館有各種奇異的電影道具、收藏超過二十萬張的電影海報、還有介紹電影的誕生與製作的常設展。


 

2005/06/15

膜中魔 / 當代藝術館




今天幾個同學一起去看當代藝術館的膜中魔特展,有好幾件令人驚艷的作品,膜中魔這個名字取的頗具趣味,以下是它的名字緣由:

「膜」常指表皮,讓人感覺是一種具有張力的表面,可以任意彈性的屈張成各種形狀。雖然不起眼,但是生活中的膜狀物隨時可見,可以是包覆食物的的保鮮膜、緊貼皮膚的面膜、表面張力形成的水泡膜,或是照片上的膠膜等,是為天下萬物定下千萬風情的表皮。「膜」也可以是一種半透明的薄膜,例如玻璃、薄紗在它兩邊都可以互相化約成隨膜面變化的世界,形成曼妙空間的要件。

但令人驚訝的是當科學家試圖描述宇宙真相時,選擇接近的字眼也是「膜」,人類知識探索最艱鉅也最迷人的任務就是尋找宇宙真實的時空結構。史帝芬˙霍金在他的名著《胡核裡的宇宙》一書中以《美麗膜世界》形容宇宙的複雜維度(dimension),「膜」是多維度空間(multi-dimensional space)的代名詞。科學家用了許多詞句,例如:「包覆」、「捲曲」、「伸展」、「分裂」、「波動」、「迴旋」、「振盪」、「流形」(manifold) 、「捏擠」等來解釋「膜」的變化,無非就是要描述它那無與倫比的韌性、彈性以及無法預估、測量的能量,也用弦這個音樂性的字眼,來幫助我們理解「膜」世界裡互相傳動的方式—弦振動,宇宙正以各種幽微或狂暴的振動譜出樂章。

其中有幾件不錯的作品如陶亞倫老師的"光膜",小松敏宏的"穿透",林建榮的"黑色起司",顏忠賢的"怪物上和圖",黃靜怡的"熱境"等,都充分的表達時間跟空間與觀賞者之間界點的微妙體驗,而這種膜的體驗神不知鬼不覺帶領觀賞者遊走於虛與實之間,算是幾年來頗具驚艷的展覽作品,可惜它特展網站作的很差,並沒有把它的精髓表現出來,如果有機會大家一定得親自去瞧瞧.

2005/06/14

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作者: 伊塔羅˙卡爾維諾
譯者: 吳潛誠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1996 年 11 月 19 日

朋友推薦了這本經典文學,還沒時間仔細拜讀,大概爬了一下,雖然是1985 年的作品,似乎對於這個資訊洪流的時代,有某種省思與回朔的意義..

現在是 1985 年,我們和下一輪太平盛世之間只剩十五年的時光。在此刻,我並不覺得新紀元的逼近會引起什麼特別的情緒。但我並不想在這裡討論未來學,而是要談文學。
在後工業文明來臨以後,文學是否會逐漸式微,以至於消亡?叫嚷或擔心這個問題的人,大概認為聲光媒體終將凌駕、甚至取代語言文字。
聲音或光影真的可以取代文字嗎?擔憂和關心這個問題的人,應該讀一讀伊塔羅.卡爾維諾去世以後才出版的《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1988)的第三章。卡爾維諾的演說稿旁徵博引,以小喻大,十分發人深思。在這篇討論「精準」的演講稿中,卡爾維諾指稱:人們最獨特的天賦——運用語言的能力,目前已遭受到一種瘟疫的襲擊,這種疾病顯示出來的癥狀是:喪失了認知和臨即感,變成一種無意識的自動化反應,傾向於將一切表達剷平為最一般化、不具個人特色、抽象的公式,沖淡了意義,鈍化了表現的鋒芒,熄滅了文字和新狀況碰撞所迸放的火花。

第一講「輕」,引述希臘神話、歐維德、薄伽丘、塞萬提斯、昆德拉、卡夫卡等等作品來詮釋:生命存在的沉重必須以輕盈的態式來承擔;第二講「快」,闡述如何以敏捷來融合「行動」(快)和「沉思默想」(慢);接下來的第三講「準」,強調語言的精確和明晰;第四講「顯」,說明視覺想像係認識世界和自我的媒介;第五講「繁」是一份展示力作,生動而精彩地描述文學如何逸出常軌,企圖傳達人類面對無限的可能所流露的痛苦、困惑和振奮。

卡爾維諾隨後又指出:目前不僅只有語言受到瘟疫感染,而變得不準確。譬如,就拿視覺意象來說吧:現代人生活在沒完沒了的意象的霪雨中,意象中的形式和意義之間原本應該具有內在的必然性,但強勢媒體所呈現的意象缺乏這種必然性,不會引人全神貫注,不足以變成可能的意義來源。
在卡爾維諾看來,不只意象和語言欠缺實質,世界本身也一樣欠缺實質。瘟疫侵襲著人們的生活和國族的歷史,它使一切歷史顯得任意編造、不具形狀、混淆錯亂、沒頭沒尾。卡爾維諾說這種形式的喪失令他不舒服,而他所能想到的唯一的對抗武器便是文學。

2005/06/10

A Summer Tale / 最美麗的夏天



《最美麗的夏天》
導演:沃夫瑪路斯 Ulf Maimros
演員:薛爾貝里屈斯特 Kjell Bergqvist

這部北歐片子去年才剛看過,還沒看的時候以為是部類似小甜甜的片子,可是看了覺得一部動人的片子,即使淡淡的也會發人肺俯,結果前幾天公視也撥了...

這部片表面上很冷靜,骨子裏卻最賺人熱淚的電影。二個互不相識,無父無母的寄養兒,在暑假來到一個荒涼的小鎮,被一個不識字,做棺木生意維生的寂寞中年男人寄養了一個夏天,然後這兩個小孩稱這個收養它們的男人叫暑假爸爸。

這個中年男人一開始就訂下清教徒的規矩,就是在生活中不能有快樂,因此洗澡要用冷水,每天六點起床,吃飯時不可翻動盤中的菜,人與人之間不可有溫暖的身體接觸、、、、、、這個訂下嚴厲規矩的男人,其實自己是個可憐人,他過著孤獨的生活,一心維持著生存的體面與尊嚴,卻沒有溫情。

從兩個孩子的眼光中,觀眾慢慢發現,整個鎮上的人都過著同樣冷漠、寂寞、疏離的生活;清教徒對人生看得太嚴肅,也太苛刻了,她們不讓自己有絲絲做夢的機會,這個讓孩子寄養的男人不斷對他們重複說著:「人生是不公平的,只有殘酷的現實,沒有夢想。」

而一個美麗的夏天,兩段豐收的感情… 1958年的夏天,在瑞典一個美麗的鄉間,配合著動人曲子 Dream A Little Dream Of Me/by Mamas and the papas 故事就這麼淡淡的述說著..

2005/06/09

不明 飛行物體



aero .ship. n.o.a,室內用的動力飛行船,是日本agport株式會社發行的新產品,長相逗趣輕巧,想像當家裏有個不明飛行物體到處隨機亂飛,而你在家裏各個角落都會不巧碰到它,就像是一個漂浮在空間的裝飾品,讓生活添加了幾分遊戲與詼諧的色彩

影片觀賞:
產品解說:

2005/06/04

對不起!!這是一張作古唱片


Travelling Without Moving / Jamiroquai


Travelling Without Moving / Jamiroquai 這是一張作古已久的專輯,大概大學時代聽的吧,現在有時還會拿來放放,新鮮感還是依舊,Jamiroquai的曲子遊任於主流和非主流之間. 它突破了種族成見,以白人樂團的身份創作出融合 放克、Acid Jazz、靈魂、節奏藍調….等多樣原本被視做黑色藝人所擅長的各式音樂元素,而主唱及創作中樞Jay充滿濃郁靈魂味道的高音唱腔,更為Jamiroquai的音樂添入迥異於其他白人同儕團體的律動線。

頂著牛角帽的Jamiroquai核心人物Jay Kay就 如同卡通片-北海小英雄中的小威永遠有令人想像不到的神奇點子!堪稱音樂頑童的Jay從92年領軍Jamiroquai,從地下樂圈躍上主流,以其一身絕頂功夫將Soul、Funk、Disco、R & B等原素超乎想像調配成前衛風格,超猛的太空牛仔形象及音樂表現,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對這位來自倫敦的白人小子竟然將黑人擅長的音樂把玩地如此嚇嚇叫的地步,獨創性的行事作風使得Jamiroquai創造全球累績銷售超過1千1 百萬張的驚人成績。
聽說新專輯快推出了,大家熱切期待吧

試聽
最新活動
官方網站啊

2005/05/31

2005/05/26

詼諧 / 戲謔 / 動物星球


ANIMAL COLLECTIVE /Sung Tongs /(Fat Cat)


時間在chase me  
戲謔的旋律 詆毀爬文與 文字進行堆疊的孤寂
啊 啊 咿咿 歐
動物星球你好可愛...

最近從original remix那知道了有個動物星球Animal Collective 的團,曲風很詼諧,有點電音民謠,childish,渾沌時,偶而也該自我解嘲一翻吧
繼續進行文字堆疊報告...

2005/05/22

廢墟美學




頹圮 解構 破壞 與再重組
舊的故事 紛紛離席
新的故事 準備上演
另一種場域的氛圍 悄悄蔓延


對面頂樓正在施工加蓋,趁機捕捉了一些東東part1
也許你覺得我奇怪,廢墟有什麼好看的,我從小就認為廢墟有一股聶人的情感,留著前人來來回回的足跡
斑落的牆壁與頹痞的屋頂,卻讓黑白照片可以充分表現粒子交錯光影的美麗軌跡,以前在鄉下唸大學,常常跑去光顧週遭的四合院阿伯與阿婆,背後還有一些動人故事,雖然它們不勝其擾(因為學生常常像觀光客那樣東拍西拍) 但是還是熱情介紹我們它們可愛的家鄉,甚至還遞上剛摘好的甜瓜... 對我這個台北聳來說,真是懷念鄉下騎逋逋亂晃的生活

最近阮慶岳出了本書恍惚:廢墟.殘物.文學,恰巧也是以廢墟為主題

十四個廢墟二十一個故事,這些作者說他「走走就出來了」的作品。
受到日本攝影家小林伸一郎作品而啟發了這個廢墟主題,但寫的並非建築物的身世。你可能在文字裡讀見殘敗物體也可能藉一張張的圖片憑弔它過去的榮光,那就好像一間雙重的房間小說與廢墟互涉而且彼此藉體還魂,但又各自獨立。
在文中建築形體是隱形的,文字出入虛實之間、往返過去與現在的時間之流,兩者參差對照。打破形式的、融合小說新詩札記的一種新的文學嘗試、同時探掘神祕美學的可能;衰敗虛幻含著些許溼度好像夢遊者般,承繼如唐朝鬼才李賀(想像豐富奇特色彩瑰麗)、或19世紀如藍波Rimbaud、波特萊爾Baudelaire、惹內Genet或像芥川龍之介、三島由紀夫之美學風格,表現了陰柔、沈鬱、暗淡、寓言式的、神祕的文風。

2005/05/15

實驗性影像



看了樓下的實驗音樂,當然也要配合個實驗影像,agraphie裡面有很多拼貼式的實驗影像,當然樓下那個website介紹的album封面,很多都是出自這,至於美醜沒有一定界線,如果你從這個blog有嗅到一丁點實驗or原創性的軌跡,那我會很high的.

實驗性的電子音樂網站



一般大家都認為實驗性的電子音樂都很難聽,其實不然audiobulb這個website裡面介紹很多不錯聽的album,也提供視聽的管道,而且每張album的封面都頗實驗性,光看封面就很享受,上面那張封面是Dissecting Disastratos 的ep,有興趣可以試聽一下,沒有旋律的旋律....

5°C的青啤捎來問候




今晚我和青啤作了好朋友
原因無它,希望藉由它的冰清玉潔冷卻我的傷心
其實也沒多傷心
只是昨天劉海剪不好...
哈 沒的事...

陽台來回躊躇了幾趟,聞到老弟種的茉莉花香,但是卻感受到外頭冷靜異常,
天公不作美,上禮拜的推土機拍攝計畫只能告一段落
我的藝術生捱突然難產起來...
其實我是很討厭那些藝術家在那邊無病呻吟的
也並不想當個藝術家
只想純粹的體驗生活並反應生活而已
自認為過去的日子過的蠻爽的
搞過工業設計,視覺媒體或是室內設計
每各階段讓我刻骨銘心
而該玩的地方也都沒少過
如今像是釣魚一般的被釣到深不可測的另一個世界
我該在這裡高傲的喝著黑咖啡嗎

偶而會想著和工頭師父們拿著比例尺和鉛筆畫著施工圖討論

但我的冰清玉潔的好朋友卻告訴我

keep going
既然人都已經殺了,就堅持把它走完吧!!

瞬間外面飆起了大雨

2005/05/12

偶發性的狀況外

誰說
創作的世界裡 背負太過沉重
那是因為
沒有進入生活
就如同
機械運作的工作裡 也是背負太過沉重
那也是因為
沒有走進生活

生活是一切泉源
但一切都 離經叛道了
偶發性的狀況外 可能是種救贖 ?
那麼 就允許一點點分心與狀況外

今而個翹頭躲在圖書館和同學聊後感....

2005/05/09

Tricky / Blowback



朋友Raven借了一些cd給我,其中包含Tricky 這片album,樂風偏向trip hop,也就是hip-hop而又帶有ambient和其他音樂元素,頹廢、黑暗、呢喃有點詭譎的感覺,剛好外面飆雨,很適合用力朗誦...

超現實主義/Hans Bellmer



上次介紹了有關doll house的東西,這次再介紹一個Flickr友egenerica介紹給我的一個有趣的藝術家Hans Bellmer,它的作品也是以人形為主要創作元素,作品有著深厚的強度,和現今裝飾性濃厚
的人形創作相形之下多了幾分無色彩,虛無冷漠的氛圍....

Hans Bellmer 出身在俄國的波羅的海沿岸﹝現今為立陶宛﹞
1925 年冬在巴黎度過3個月,開始注意到スーラパスキンの作品,這時他認識了人形作家ロッテ・プリッツェル,這個作家的丈夫是他的家庭醫生,為了生活,以一個商業設計師的身分,在柏林開了一個設計事務所。

1931 父親腦溢血﹝腦中風﹞退休,跟父母一起搬去表妹家住,母親在搬家時,帶著Hans Bellmer少年回憶的玩具箱給他很強烈的印象,影響他之後的創作。隔年,為了他老婆的療養,去義大利旅行,年末跟老婆、弟、表妹去看了「霍夫曼物語」的歌劇從人形師コッペリウス和自動人形得到靈感。

2005/05/08

CityCollage / 城市拼貼


by Marek Walczak & Martin Wattenberg

城市拼貼:

馬賽克儀式化的影像拼貼
你 是屬於城市的一份子
在擁擠的影像群裏,
渾沌 匆忙 不確定
你無法即刻發現 自己
仔細凝望彷彿有個熟悉面孔
你則是屬於城市的一份子

Images from application where one webcam
feed is used to generate another...
CityCollage is on show as part of Urbanisms at the Pace Digital Gallery.

see also
mw2mw
citycollage

2005/05/06

如果只聽一種音樂,那一定會寂寞到死

如果只聽一種音樂,那一定會寂寞到死
就如同...
如果只作一件事,那也一定會寂寞到死

今天玩了好久沒摸的鋼琴,即興玩了一段,聽起來有點愚蠢,應該叫做花式鋼琴嗎?哈...其實騙人的,我心血來潮拿了剛上手的sony acid pro5.0,努力玩了一段,這軟體還蠻好上手的,據說是電子音樂家林強很愛的一套軟體?功能還不錯用,雖然跟那些偉大電子音樂家有著龐大設備比,這算是低階玩法,對於想小試身手的三腳貓來說,應該會很好玩吧 ...

ACID Pro5.0內建超過五百首以上合法的loop,不但可創作歌曲、製作混音,更結合了5.1聲道的環繞功能以及Midi的編輯效果,還有ASIO的支援;其中無限制音軌的特性,以及可輸出成各種檔案格式,如wav, wma, rm, avi, mp3等,可省去龐大的樂器購置費以及混音預算。
dada不負責任報導

2005/05/02

Marius Watz / 視覺藝術VJ




來自北歐的藝術家Marius Watz,其作品深受電子音樂影響,除了正式的在演奏會上表演擔任VJ外,也作CLUB的演出,作品擅長使用的電腦程式所創作的3D電腦圖形,其影像色彩繽紛,歡愉開朗,並且大量使用在電子瑞舞派對表演上,他說如果max/msp是電子音樂家的最愛,那麼vvvv就是VJ的最佳秘密武器.

有關他的詳細簡介 by xfuns
常配合演出的電子爵士樂團:wibutee

2005/04/30

高木正勝



去年腦天氣影音藝術祭,高木曾在台表演他的 音樂/影像 整合演出.影像充滿 詩意 童趣 與甜美油畫 的視覺感受.

高木正勝:
1979年出生,25歲。現居京都。目前最受注目的新生代青年藝術家/音樂家。十分罕見地橫跨音樂/影像創作者, 在兩方面都獲得極高的評價。作品同時具備實驗性和時尚性。Video 作品遍佈「東京都現代美術館」、倫敦「SketchGallery」、新加坡「Esplanade」藝術中心、日本「Mito」藝術中心,同時更和Agnes b. 合作店內聲音影像。2003年擔任David Sylyvian 歐洲巡迴的影像部分。聲音作品則與全世界多個廠牌合作並在世界巡迴,如美國Carpark 2001之美加巡迴, 德國Karaokekalk、日本則分別在Progressive Form、Daisy World等廠牌發行CD /DVD。

影片試撥
深入簡介

我的發呆實驗



今天和所上一群人看了兩個不痛不癢的展,有點像是囫圇吞棗一般,飢渴的吸收與吞蝕,深怕在資訊急欲替換的時代,遺漏了些什麼,然而當人群退散時,早已忘記剛剛發生了哪些事,看過的東西早已從我的渙散眼神消失散去...

離朋友碰面的時間預計還有兩小時,由於之前過於疲勞轟炸,我只好選擇都市中心的某處來進行我的發呆實驗,前後進行了兩個小時,就這樣人來人往的,不過我看到的不是人,(也不是鬼),而是人影與人影之間的連續式殘影,從這個眼角到那個眼角,就這樣虛晃了兩個小時的生命.

其實我是在睡覺,伴隨著殘影睡覺,可是夢裡還有我心愛的咖哩大餐......

2005/04/29

Cobaret Voltaire / 伏爾泰咖啡屋




Cobaret Voltaire/電子實驗音樂先鋒

很少有樂團能夠像伏爾泰咖啡屋 Cobaret Voltaire 一樣,在將近二十年的漫長音樂生涯中,不斷地持續創作出風格獨特的音樂,領域廣大地涉及了電子、實驗、舞曲甚至爵士等,每種音樂素材皆被慧黠地融合成混然一體,並且總帶著孤傲冷漠的強烈性格於其中。這就是伏爾泰咖啡屋,一個聰明的 Out - sider。

團名來自達達主義運動發源地瑞士蘇黎士,該地的伏爾泰咖排屋,是電子實驗音樂的先鋒。早在七十年代末於英國的工業重鎮 Sheffield 雪菲爾一地,三名團員 Richard Kirk,Stephen Mallinder 和 Chris Watson,便深受達達主義思想和波若夫(William Burroughs,六十年代美國 Beat Generation 文學派的教父、大毒蟲,也是裸體午餐的作者)的影響,開始往電氣聲響的領域探索。他們的第一次演出下場跟許多「音響實驗者」一般 -- 遭受觀眾攻擊,並因 Stephen 的背骨破碎而被迫停斷;那時的人只要「rock'n roll」,之後他們仍繼級地以多種方式實驗;包括有噪音、非傳統樂器的聲響,磁帶拼貼機遇 (Chance)、意外的效果處理 (accident)等完成了許多新的錄音。現場演出幾乎很少,取代的則是大量的文字藝術評論和繪晝拼貼(Collages)以及錄影帶作品。

一九七七年是重要的轉捩點,當時剛成立的獨立廠牌 Rough Trade 發行了他們的第一張 EP“Extended Play”, 內容在描述墨素里尼的前任熱忱支持者對其遺體的褻瀆是種「不巧」的行為。這種對極權社會法西斯與體系控制在精神生理上的顯映是伏爾泰咖啡屋早期關心的主題;從他們的幾首重要曲子即可看出:「The Set - up」、「Control Addict」、「Silent Command」、「Split - Seend Feeling」、「War of Nerves」、「Spread The Virus」。在音樂與意識的呈現上皆有著相當的連結關係。

Mix - Up 是 Cabaret Voltaire 的經典作,這張專輯內電氣聲響的切割 -- 分散 -- 共鳴 -- 重組手法運用地出神入化,迷離的音層凝聚出一個超現實的聽覺空間,音波成氣態般流動,在聽者耳處轉成好似空曠處的低限迴音振盪、意象卻是肢離且破碎地化成潮洩般襲來。其中 Forth Shoot 這首作品更教人為之懾服,無機冷竣的電波營造出淒美緻細的情感,將人捲入漩渦深處輕受其愛撫而沈醉,時而卻又劃過尖銳利刃般的聲線、割裂出絲絲若現的血痕,是電子實驗音樂中難得的內涵之作。

八十一年自 Chris 離團後,二人組合的 C.V 仍繼續地發展他們的反宣傳戰( against the propaganda war)、除了在他們的 Westerm Works Studio 方面的音樂創作外,他們也自組了一家 Double Vision 錄影帶,在影像、視覺與聽覺上的互動是其實驗的重點,而Video film 則是 C.V. 自己打 propaganda war 的武器,將口號化為臉部表倩,聲明宣言轉為鏡頭畫面,試圖引起身心上的政治反應。後期的 C.V. 音樂形式則以舞曲或電影配樂居多,然前衛仍是不變的。至於對自己被喻為前衛實驗音樂的看法,C.V.總是自稱他們只不過是將本能的直覺衍釋出的一群現代原始人罷了。

Compiled by Aeterna

mix up 試聽
Cobaret Voltaire深入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