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15

膜中魔 / 當代藝術館




今天幾個同學一起去看當代藝術館的膜中魔特展,有好幾件令人驚艷的作品,膜中魔這個名字取的頗具趣味,以下是它的名字緣由:

「膜」常指表皮,讓人感覺是一種具有張力的表面,可以任意彈性的屈張成各種形狀。雖然不起眼,但是生活中的膜狀物隨時可見,可以是包覆食物的的保鮮膜、緊貼皮膚的面膜、表面張力形成的水泡膜,或是照片上的膠膜等,是為天下萬物定下千萬風情的表皮。「膜」也可以是一種半透明的薄膜,例如玻璃、薄紗在它兩邊都可以互相化約成隨膜面變化的世界,形成曼妙空間的要件。

但令人驚訝的是當科學家試圖描述宇宙真相時,選擇接近的字眼也是「膜」,人類知識探索最艱鉅也最迷人的任務就是尋找宇宙真實的時空結構。史帝芬˙霍金在他的名著《胡核裡的宇宙》一書中以《美麗膜世界》形容宇宙的複雜維度(dimension),「膜」是多維度空間(multi-dimensional space)的代名詞。科學家用了許多詞句,例如:「包覆」、「捲曲」、「伸展」、「分裂」、「波動」、「迴旋」、「振盪」、「流形」(manifold) 、「捏擠」等來解釋「膜」的變化,無非就是要描述它那無與倫比的韌性、彈性以及無法預估、測量的能量,也用弦這個音樂性的字眼,來幫助我們理解「膜」世界裡互相傳動的方式—弦振動,宇宙正以各種幽微或狂暴的振動譜出樂章。

其中有幾件不錯的作品如陶亞倫老師的"光膜",小松敏宏的"穿透",林建榮的"黑色起司",顏忠賢的"怪物上和圖",黃靜怡的"熱境"等,都充分的表達時間跟空間與觀賞者之間界點的微妙體驗,而這種膜的體驗神不知鬼不覺帶領觀賞者遊走於虛與實之間,算是幾年來頗具驚艷的展覽作品,可惜它特展網站作的很差,並沒有把它的精髓表現出來,如果有機會大家一定得親自去瞧瞧.

4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我也覺得陶亞倫老師的"光膜"、小松敏宏的"穿透"很棒,不過兩件作品給人在情緒上是不同的,光膜類似科幻懸疑片一般的氣氛,穿透就如同輕鬆小品般的愉快,其他那些論述很多的作品就有點令人嫌惡囉!圈圈圈圈~~~正是

Dada said...

圈圈圈圈是指那個"熱境"嗎?,第一眼的感覺倒是蠻欣賞那種異形般深不可及的神秘洞穴,不過我還來不及去了解它的論述就是~ 聽說有同學一看到就很衝動整個人身體往裡面撲上去,呵

Anonymous said...

是另一個圈圈!你誤會了!你指的圈圈有很立即的身體感,之前瓦楞紙的時期就很棒,這一次換材質還是延續相同的生命力,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早期的瓦楞紙,那種透過群聚的力量將材質的識別性降低,真的相當震撼。

Dada said...

嗯,感謝分享,瓦愣紙那件作品沒看過,古早以前看過有人拿來作家具,那時就很震撼,這種材質的特性,相信表現出來一定頗有份量,還有圖釘那件作品也是表現出群聚的力量,也頗震撼,
聽說那位藝術家,學生時代就一直在玩圖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