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26
《斷了氣》高達
斷了氣是一個如此簡單的故事,如此世故又如此幼稚,主角米歇爾先是幹了一些法律上不容許的壞事,然卻逃脫於法律的制裁,成為公民以外的人,卻仍生活在城市中,在犯罪、逃脫,於逃脫中再犯罪再逃脫的循環中,結束於決定不再逃脫的槍下。重點在於你要理直氣壯,對著鏡頭不斷地說話,透明純淨的眼睛其實是一個謊言,透過墨鏡反射到自身的謊言,存在本身就是以謊言的堆砌得以活著,警匪追逐的故事正是驗證存在的拉鋸戰,攻防的縮影。在哀傷與虛無之間,你選擇什麼?哀傷必得先給出一些什麼,做不等值的交換,有如消費(consumption);虛無則是以完成(consummation)的方式達到抽換的狀態,米歇爾老是與女友們做著無意義無交集的對話,生活像是一堆碎片在拼湊著活下去的方式,對別人說出一個別人的故事以說出自己,並且為自己編年記事,每一時刻每個人都在弄碎同樣質性但不同質地的生活,還是要人模人樣地活著!
法國新浪潮電影主將高達的電影都可謂是實驗性滿瀉,本片的故事表面是荷里活黑色、犯罪類型,但實際上卻是反類型,顛覆傳統類型片的公式。再當時反傳統的還有亂剪片的手法,jump cut處處,兀突非常。
一九五○年代末興起的法國新浪潮運動,反對舊法國電影的老態龍鍾,主張取法當時美國電影的年輕活力。被這些年輕導演所鼓吹的「新」元素,除了警匪類型、戶外拍攝、自然演出外,當然,還包括了「爵士樂」。於是,新浪潮的早期經典,如高達(Jean-Luc Godard)的《斷了氣》A bout de souffle,或楚浮(Francois Truffaut)的《槍殺鋼琴師》Tirez sur le pianiste,都大量使用爵士樂,作為年輕、狂放、不羈的表徵。
另外,新浪潮導演喜好使用的「跳接」(jump cut)風格,亦即在鏡頭與鏡頭間快速,未必有邏輯地快速轉換,藉以營造出一種快速、辯證、即興、節奏的感覺,被有些學者認為根本是當時的新浪潮導演受爵士樂影響,將影像「爵士樂化」後的結果。這麼說來,現在還很愛用「跳接」手法的導演如王家衛及昆丁‧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等,恐怕還欠爵士樂一份情呢!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