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18

烏托邦/ 陶淵明桃花源記



烏托邦(utopia)

一辭源自湯瑪斯摩爾1516年的小說烏托邦: 想像中和諧完美的理想世界而書名原是「不存在的」(nowhere = 希臘字 outopia)和「幸福之地」(good place = 希臘字 eutopia)兩個希臘語的合成新詞,書中描繪出一個理想國度的樣子,實為接近後世共產主義的點子。與中國古代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及西方的培根的《新亞特蘭堤斯》一樣,啟發後人對美好社會的追求和講究.


陶淵明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佁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譯文:

3 comments:

Dada said...

這讓我想到了奈沙馬蘭《靈異第六感》導的一部片"陰森林"《The Village》,不過它描述的是一各悲傷的,逃避現實的ㄨ托邦,而樓下"狗村" 則有點反烏托邦意味.

Anonymous said...

提及烏托邦,我只能說人性是導致他失敗或是成功的原因.包括馬克思與列寧的無產階級革命,德國希特勒所提倡國家社會主義(極右派加上左派的理想),與亞當斯密國富論索引導出的自由主義與資本主義在20世紀時都因為人性而實驗失敗.這些人所提倡的理論本來都是為了人類社會的烏托邦理想而發展的.但是卻形成一場場如狗村般的災難.我倒不覺得狗村是反烏托邦的.這部片是講人性的片子.進一步甚至講到神性.以一個上天派到狗村的天使(妮可)做為引子,她如基督或佛陀的奉獻精神反遭村民利用.而在最後一慕如末日審判的結局達到高潮.導演有意說出人性只要存在最後一點的良知(以那個狗村的知識份子為象徵),就有機會延續下去.如果連人性最後的良知都背叛了自己,那麼妮可所象徵的理想與良善就會立刻轉變為復仇與怒火.如同聖經中天火搗毀所多瑪城和蛾摩拉城一般,所有狗村的居民(象徵全人類)只有步上毀滅一途.

Dada said...


小紅發狠啦
真是精闢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