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雅.黛倫(Maya Deren, 1917-1961),前衛電影之母,五歲時移民美國的蘇俄猶太人。在成長的歷程中跌跌撞撞,寫詩不成,做舞者不遂,卻在一九四三年拍下了《午後的羅網》,以夢魘、偏執、超現實的乖離反覆與神秘詭譎,開啟了實驗電影藝術型構的新局面,此後一系列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更奠定了她在電影史上不朽的地位。
下午的羅網等六部短片影迷對瑪雅.黛倫應該並不陌生。她只拍了六部短片,即被尊為美國實驗電影的先驅。她的《下午的羅網》以對夢境傳神的模擬描述,早成女性影像經典,《給攝影機的舞蹈》也頗負盛名。
她一向自導自演,片中的個人形象神秘而迷人。她的真實生活也十分傳奇,身兼舞者、攝影師、前衛電影導演、電影理論家,後來又信奉海地巫毒教,四十四歲就猝逝於紐約,一般相信與巫毒有關。死於一九六一年的黛倫,未趕上美國六○年代的嬉皮狂潮,但對於迷幻經驗的追尋、第三世界哲學的信仰,無不領先潮流。
由捷克導演瑪汀娜.庫德拉塞拍攝的《瑪雅黛倫之鏡》,除了引用黛倫多部作品充滿魔幻魅力的影像,更帶我們共度她疑幻似真的一生。她學舞、跳舞,一心將電影變成影像的舞蹈。她在影片中出現的身姿都絕美似舞蹈,更頻頻以舞蹈作為影像實驗的主題。這麼一位奇女子與眾所公認的傑出電影創作者,死前卻窮途潦倒,甚至籌不到資金把最後一部作品拍完。死後四十年,《瑪雅黛倫之鏡》完成。雖然當事人都老了,影像中的黛倫卻仍然年輕。就像她的朋友講的,黛倫像一把火,走到哪燒到哪裡。四十年後,我們清楚感受到,這把火還會燒下去。
10 comments:
它的作品我用神奇與震撼來形容,真不愧是前衛電影之母,一口氣看了它畢生6隻短片,的確有種夢境神秘詭譎與宗教迷幻的意味,尤其是《下午的羅網》我看到有點起雞皮歌瘩,那個鏡子臉的修女出現,及巫毒式的宗教配樂,不知怎地讓我聯想到死亡,視覺影像刻劃的很優美彷彿像首詩般~
妳找到她的片子了歐!!??哪裡買
3同學我也正在積極尋找中(古人的片還真難買),不過電影資料館有收藏就是~
請問你是讀電影的嗎?
to MyLittleAirport:
不是哩
我在研究如何撿破爛 :p
歡迎交流
舉手做環保....
最近看大愛有點入戲太深
幸好完結篇哩....哈
love, Olive
是的
施主
我想藉此消除罪孽
:p
咿我這裏變成業障消除中心啦
boyethan 你言重了,我除了撿破爛其它一概都不會哈:P,巴黎初體驗好像不錯,有空瞧瞧,
阿你的虛擬小說有打算出版嗎
法國1968,終結的開始.by Angelo Quattrocchi.跟我的愛心保溫瓶一樣的姓.
聯經出版社的翻譯書.那場在法國的革命,在台灣大概要100年後才會出現.布希亞,傅科都像是從1968年的革命走出來的年輕人.只不過他們都到站下車了.
電影資料館可外借嗎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