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26

懷念那個曾經厭惡至極的砂磨機

年少曾木刻過一隻袋鼠
現在則想念木頭被砂磨機燒過的味道
生鏽的雕刻刀和磨蹭掙札過後的火花
及流血過後的手指~
兒時記憶~

2005/06/17

AFTER MIDNIGHT / 午夜之後狂戀



故事如同灰塵
而光線不停地推著灰塵走
光束前進的同時
我彷彿看到你的軀體
四處散落
一種成全的儀式
鞠躬盡瘁~


這並不是一部怎樣奔肆激情的電影,
反而是一段總是不敢上前的愛情。

電影中的理想生活真能在現實世界裡實踐嗎?導演大衛法拉利將「喜劇大師」巴斯特基頓的生活哲學全部在電影【午夜之後狂戀】裡徹底實現了!

男主角喬治在【午夜之後狂戀】中飾演一位沉默寡言的男孩,熱愛巴斯特‧基頓電影,生活中處處充滿了基頓的影子,其愛情觀來自與卓別林齊名的「冷面笑匠」基頓,;談感情之前得先翻摔碰撞,再以他與女孩牽手做收場。片中有許多片段穿插著基頓的經典老片,喬治在電影裡的生活方式就是照著基頓電影裡的生活哲學有樣學樣;黑白默片中的幽默創意,竟然在現實的彩色世界中解決了許多問題。兩個不同時代的影片在這部電影裡,做了巧妙的時空對照,讓人再次回味基頓的經典喜感。

喬治在【午夜之後狂戀】飾演的沉默男孩,因熱愛電影而在都靈電影博物館中擔任夜間守衛;喜歡在館中看整夜的經典老片、啟動年代久遠而生鏽的映像機械,也愛恣意享受一個人與電影的秘密遊戲。因為意外收留了犯罪的女主角,在電影博物館中相處一段時間後,愛上了具有獨特氣質的她,兩人發生超友誼的關係。

本片的拍攝場景主要是義大利都靈國家電影博物館Museo Nazionale del Cinema 。其建築物,是全城最搶眼最知名的安托內利尖塔;1863年由著名建築師Alessandro Antonelli所設計。安托內利尖塔的意思為安托內利的怪物,因為在建造當時是一個巨大無比的建築。都靈國家電影博物館有各種奇異的電影道具、收藏超過二十萬張的電影海報、還有介紹電影的誕生與製作的常設展。


 

2005/06/15

膜中魔 / 當代藝術館




今天幾個同學一起去看當代藝術館的膜中魔特展,有好幾件令人驚艷的作品,膜中魔這個名字取的頗具趣味,以下是它的名字緣由:

「膜」常指表皮,讓人感覺是一種具有張力的表面,可以任意彈性的屈張成各種形狀。雖然不起眼,但是生活中的膜狀物隨時可見,可以是包覆食物的的保鮮膜、緊貼皮膚的面膜、表面張力形成的水泡膜,或是照片上的膠膜等,是為天下萬物定下千萬風情的表皮。「膜」也可以是一種半透明的薄膜,例如玻璃、薄紗在它兩邊都可以互相化約成隨膜面變化的世界,形成曼妙空間的要件。

但令人驚訝的是當科學家試圖描述宇宙真相時,選擇接近的字眼也是「膜」,人類知識探索最艱鉅也最迷人的任務就是尋找宇宙真實的時空結構。史帝芬˙霍金在他的名著《胡核裡的宇宙》一書中以《美麗膜世界》形容宇宙的複雜維度(dimension),「膜」是多維度空間(multi-dimensional space)的代名詞。科學家用了許多詞句,例如:「包覆」、「捲曲」、「伸展」、「分裂」、「波動」、「迴旋」、「振盪」、「流形」(manifold) 、「捏擠」等來解釋「膜」的變化,無非就是要描述它那無與倫比的韌性、彈性以及無法預估、測量的能量,也用弦這個音樂性的字眼,來幫助我們理解「膜」世界裡互相傳動的方式—弦振動,宇宙正以各種幽微或狂暴的振動譜出樂章。

其中有幾件不錯的作品如陶亞倫老師的"光膜",小松敏宏的"穿透",林建榮的"黑色起司",顏忠賢的"怪物上和圖",黃靜怡的"熱境"等,都充分的表達時間跟空間與觀賞者之間界點的微妙體驗,而這種膜的體驗神不知鬼不覺帶領觀賞者遊走於虛與實之間,算是幾年來頗具驚艷的展覽作品,可惜它特展網站作的很差,並沒有把它的精髓表現出來,如果有機會大家一定得親自去瞧瞧.

2005/06/14

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作者: 伊塔羅˙卡爾維諾
譯者: 吳潛誠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1996 年 11 月 19 日

朋友推薦了這本經典文學,還沒時間仔細拜讀,大概爬了一下,雖然是1985 年的作品,似乎對於這個資訊洪流的時代,有某種省思與回朔的意義..

現在是 1985 年,我們和下一輪太平盛世之間只剩十五年的時光。在此刻,我並不覺得新紀元的逼近會引起什麼特別的情緒。但我並不想在這裡討論未來學,而是要談文學。
在後工業文明來臨以後,文學是否會逐漸式微,以至於消亡?叫嚷或擔心這個問題的人,大概認為聲光媒體終將凌駕、甚至取代語言文字。
聲音或光影真的可以取代文字嗎?擔憂和關心這個問題的人,應該讀一讀伊塔羅.卡爾維諾去世以後才出版的《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1988)的第三章。卡爾維諾的演說稿旁徵博引,以小喻大,十分發人深思。在這篇討論「精準」的演講稿中,卡爾維諾指稱:人們最獨特的天賦——運用語言的能力,目前已遭受到一種瘟疫的襲擊,這種疾病顯示出來的癥狀是:喪失了認知和臨即感,變成一種無意識的自動化反應,傾向於將一切表達剷平為最一般化、不具個人特色、抽象的公式,沖淡了意義,鈍化了表現的鋒芒,熄滅了文字和新狀況碰撞所迸放的火花。

第一講「輕」,引述希臘神話、歐維德、薄伽丘、塞萬提斯、昆德拉、卡夫卡等等作品來詮釋:生命存在的沉重必須以輕盈的態式來承擔;第二講「快」,闡述如何以敏捷來融合「行動」(快)和「沉思默想」(慢);接下來的第三講「準」,強調語言的精確和明晰;第四講「顯」,說明視覺想像係認識世界和自我的媒介;第五講「繁」是一份展示力作,生動而精彩地描述文學如何逸出常軌,企圖傳達人類面對無限的可能所流露的痛苦、困惑和振奮。

卡爾維諾隨後又指出:目前不僅只有語言受到瘟疫感染,而變得不準確。譬如,就拿視覺意象來說吧:現代人生活在沒完沒了的意象的霪雨中,意象中的形式和意義之間原本應該具有內在的必然性,但強勢媒體所呈現的意象缺乏這種必然性,不會引人全神貫注,不足以變成可能的意義來源。
在卡爾維諾看來,不只意象和語言欠缺實質,世界本身也一樣欠缺實質。瘟疫侵襲著人們的生活和國族的歷史,它使一切歷史顯得任意編造、不具形狀、混淆錯亂、沒頭沒尾。卡爾維諾說這種形式的喪失令他不舒服,而他所能想到的唯一的對抗武器便是文學。

2005/06/10

A Summer Tale / 最美麗的夏天



《最美麗的夏天》
導演:沃夫瑪路斯 Ulf Maimros
演員:薛爾貝里屈斯特 Kjell Bergqvist

這部北歐片子去年才剛看過,還沒看的時候以為是部類似小甜甜的片子,可是看了覺得一部動人的片子,即使淡淡的也會發人肺俯,結果前幾天公視也撥了...

這部片表面上很冷靜,骨子裏卻最賺人熱淚的電影。二個互不相識,無父無母的寄養兒,在暑假來到一個荒涼的小鎮,被一個不識字,做棺木生意維生的寂寞中年男人寄養了一個夏天,然後這兩個小孩稱這個收養它們的男人叫暑假爸爸。

這個中年男人一開始就訂下清教徒的規矩,就是在生活中不能有快樂,因此洗澡要用冷水,每天六點起床,吃飯時不可翻動盤中的菜,人與人之間不可有溫暖的身體接觸、、、、、、這個訂下嚴厲規矩的男人,其實自己是個可憐人,他過著孤獨的生活,一心維持著生存的體面與尊嚴,卻沒有溫情。

從兩個孩子的眼光中,觀眾慢慢發現,整個鎮上的人都過著同樣冷漠、寂寞、疏離的生活;清教徒對人生看得太嚴肅,也太苛刻了,她們不讓自己有絲絲做夢的機會,這個讓孩子寄養的男人不斷對他們重複說著:「人生是不公平的,只有殘酷的現實,沒有夢想。」

而一個美麗的夏天,兩段豐收的感情… 1958年的夏天,在瑞典一個美麗的鄉間,配合著動人曲子 Dream A Little Dream Of Me/by Mamas and the papas 故事就這麼淡淡的述說著..

2005/06/09

不明 飛行物體



aero .ship. n.o.a,室內用的動力飛行船,是日本agport株式會社發行的新產品,長相逗趣輕巧,想像當家裏有個不明飛行物體到處隨機亂飛,而你在家裏各個角落都會不巧碰到它,就像是一個漂浮在空間的裝飾品,讓生活添加了幾分遊戲與詼諧的色彩

影片觀賞:
產品解說:

2005/06/04

對不起!!這是一張作古唱片


Travelling Without Moving / Jamiroquai


Travelling Without Moving / Jamiroquai 這是一張作古已久的專輯,大概大學時代聽的吧,現在有時還會拿來放放,新鮮感還是依舊,Jamiroquai的曲子遊任於主流和非主流之間. 它突破了種族成見,以白人樂團的身份創作出融合 放克、Acid Jazz、靈魂、節奏藍調….等多樣原本被視做黑色藝人所擅長的各式音樂元素,而主唱及創作中樞Jay充滿濃郁靈魂味道的高音唱腔,更為Jamiroquai的音樂添入迥異於其他白人同儕團體的律動線。

頂著牛角帽的Jamiroquai核心人物Jay Kay就 如同卡通片-北海小英雄中的小威永遠有令人想像不到的神奇點子!堪稱音樂頑童的Jay從92年領軍Jamiroquai,從地下樂圈躍上主流,以其一身絕頂功夫將Soul、Funk、Disco、R & B等原素超乎想像調配成前衛風格,超猛的太空牛仔形象及音樂表現,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對這位來自倫敦的白人小子竟然將黑人擅長的音樂把玩地如此嚇嚇叫的地步,獨創性的行事作風使得Jamiroquai創造全球累績銷售超過1千1 百萬張的驚人成績。
聽說新專輯快推出了,大家熱切期待吧

試聽
最新活動
官方網站啊